关闭

菜单

剧情介绍

影片基于格雷自己的童年记忆创作,讲述了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正要选举罗纳德·里根为总统的背景下,一个关于友谊与忠诚的故事。格雷当时在纽约皇后区邱森林学校学习和成长,而唐纳德·特朗普是该校校友,特朗普的父亲弗雷德·特朗普是这所私立学校的董事会成员。

第7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詹姆斯·格雷

《世界末日》下载观后评论:

不负年度期待。格雷依然在拍他的老派美国故事,题材老,故事老,在这种几近无新意的故事里依然能被很多细腻的东西打动,可能这就是半自传的魔力吧。80年代的美国中产家庭的境遇也可以是当下中国很多家庭的境遇,包括我自己。在霍普金斯扮演的外公死去之后,在男孩的眼里犹如陷入世界末日,而在外公去世的前一场戏,还是美好的发射火箭,撕碎这一份美好让人痛彻心扉。记得在外公死去以后,外公的声音依然如幽灵般徘徊在这个世界,男孩用犯罪去抵抗原本就已失衡的父母,家庭与社会,但最终还是无奈回到原来的秩序中。男孩父亲说的,修热水管没收钱的人情,在这一刻男孩就已顿悟,他从男孩长成男人,被迫离开了外公给他营造的粉红色的纯真世界,那个可以拥有画笔和火箭的世界。剧作最后落在感恩节的舞会,既讽刺又心酸。

这部电影,在我眼里有两张面孔。第一张是名导怀旧童年散文诗的又一新作,只不过他设计了种族问题为核心的故事,并缝入了美国的zz议题。那个“远走”的运镜方式在结尾出现了多次,离开黑人玩伴,离开校园,离开家。他抛出了一个感伤而决绝的姿态,向过往的一切做告别。第二张面孔是《星际探索》的精神前作,依然是自传化叙述与通俗类型故事的完美融合。男孩的太空梦,父子之间的疏离隔阂,点点滴滴都在与《星际探索》暗中呼应。霍普金斯饰演的祖父曾是男孩与家庭之间沟通的桥梁,后来他去世了,隔阂之感也陡然升起。父亲是严厉而深谙社会道理的形象,而男孩却屡屡做着各种天真的美梦。梦碎之后,末日来临,男孩黯然离场。他要去哪儿?《迷失Z城》《星际探索》早已给了我们答案。

很感人,格雷真诚讲述了自己孩童时期眼中的“世界末日”。这不是一部讲述如何与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和解的电影,对男主来说,阶级和种族隔阂导致了友谊的丧失,孩童的目光注意到了这个世界的不公平,但同时也感受到了无法去改变现实而产生的无力感。在片中这种无力感也延伸到了到男主的中产阶级家庭身上,对80年代的他们来说,对核战争的担忧,里根的上台、破产是属于他们的世界末日,他们所追求的美国梦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到现在,美国社会依然被白人精英所统治,类似的种族问题依然存在,所以和80年代相比,现在到底变好了多少?“世界末日”这种戏码是不是仍旧在大多数家庭中上演?

同今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另一部影片《亲密》一样,《世界末日》聚焦于两位小男孩的友谊,以此折射更大的现实问题。只不过前者关于性别,后者则落实为种族和阶级议题。尽管这已是老生常谈的政治正确“三字经”,但令人惊喜的是,两部影片都通过对一段友情生动且细腻的刻画,让影片获得了超越某种空洞意识形态的表达。《世界末日》并不尖锐,外公的谆谆教诲甚至有些陈腐,但通过保罗的眼睛,我们仍然看到了某种未来的可能性:人们说,世界末日快要来临,但我们已然成长并有所领会,并且,门是敞开的,路是通的,不是吗?

关于个体-家族-国家的连续性枷锁,格雷呈现出了一份陈年的真挚与淳朴,将镜头聚焦在两条平行线上的微型个体,痛苦而虚假的相交时刻成为童年往事中无法抹去的沉重与无力感。家族场域里的潜意识压迫,历史车轮滚动下的意识形态惊悚,高耸的铁栏与肃静的着装,被刻意抹去的是作为他们本该拥有的幻想与童真,以及亲情与友情中残存的一丝温柔与共情,最后一次的火箭升空,最后一次的告别与回眸,所有成长中的残酷且伴随着时代的洪流,这些记忆终将慢慢失焦并埋葬于末日之中。

把一个私人化的故事拍得让人感同身受。“如果你活得格外轻松顺遂,一定是有人替你承担了你该承担的重量”,实际上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乏残酷之处,只是因为有爱我们的人的庇佑,我们才不需要去直面它。所谓世界末日便是我们不再能得到爱我们的人的庇佑,我们因此需要直面惨淡的人生,这让人不经想到乔伊斯的《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我将与世界的力量抗衡”,一个男孩就此成长。

越来越喜欢格雷,他的电影不管什么主题都会伴随一股温柔的力量,没有说教的讲故事看似简单却不是那么容易做到。格雷的自传体,成长的迷茫,社会的偏见,生存的法则,以及始终作为坚实后盾的有爱家庭,不完美却永远关爱自己的父母,通透豁达的老人。安东尼霍普金斯演得真好,看一部少一部了。

格雷的片子还是喜欢不起来,虽然这部私人化的比星际探索迷失之城更容易有感一些,全片儿童眼中的阶级、种族、移民、艺术等问题,平平淡淡,因人而异自我感动吧,最后他爸想挑起祖父引导家族的重任实在不太行啊,安东尼老爷子公园长椅那场戏最好

四百击在表达反抗,世界末日则在诉说驯化,想突破限制却不断被规束,所以才叫世界末日,我们知道什么是对的,却只能背道而驰,世界如此,社会如此,个人亦如此,这是所谓的长大,所谓的正常……

小火箭飞起的瞬间,是把所有天真一起放飞的时间。绘画的彩色,是对所有最后的好奇心。用懵懂的眼神看着周遭事情,是选择继续肆无忌惮的冒险,还是醍醐灌顶后的逃离。

冲着霍普金斯和海瑟薇看的片子。也是有关青春叛逆的回忆。一点点小黑暗小残酷,对个体成长可能是方向性的。家庭还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浴缸、病房和餐桌的那几场戏很有感觉,穿插着当时的政治环境和“名门家族”作为隐线让我想起以前老派的同类型电影。

现在看这样的片子更是难受,被同化的环境下,抗争徒劳,有永远的正确和不公平,但是又想说,我们和时代互为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