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剧情介绍

些意象体现的是本身就是高度抽象和凝炼的“表述文本”,因此影像的超现实性有种被架空的感觉,容易被理解成走马观花般的现象拼接。稀奇古怪的探索。场景:跳进镜子,之后的场景有一种重心在空中的感觉;很多逻辑的转接和梦一样,比如把嘴巴给雕像,雕像就开始说话了;雪球变得锋利,因此把孩子给砸死了,然后剧情接到了孩子身上,孩子死了,尸体边上有两个人开始打牌,男士少了一张红桃A,于是他顺理成章地掏出了代表孩子的心的红桃A。一些绝妙的手法:旋转的面具可以代表人的两面性,或者一种犹豫。闭上眼睛可以在眼睛上面再画眼睛,雕像和人很有关联;跳入镜子世界这可是1932年啊!太牛逼了!诗人手上有嘴唇似乎暗示了一些东西:为什么诗人多是自恋的(手摸脸)、为什么他们是可以通过写作(手)实现自我满足、自我安慰(手遍及全身)的;镜子是可进入的且四面都是镜子似乎带有《环形废墟》的感觉,且进入后混沌黑暗的水颇有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之感;从门孔窥见的一幅幅画面似乎有《小径分叉的花园》的感觉。(男女主长得也太标致了!期待重刷再收获,目前感觉还是很隐晦)。自恋至极,空洞至极(字幕卡真是坦诚)。梅里爱的装置为故事而存在,梅雅·黛伦和布努埃尔至少都懂得利用蒙太奇去构筑只可意会的梦境,而科克托只会借助浮夸的装饰去完成他臆想的拼贴,既无情境,也无内容,更无统筹,如此无聊又刻奇的影像有任何挖掘隐喻的必要么?仅从钥匙孔里窥探那段似乎有些内容(后窗?),但更像歪打正着,而不像是基于观看-被观看思索的结果 @2022-11-02 22:10:41诗人的四次死亡,四次自我牺牲/否认后的重生,四件作品,留存的似乎只有那一个雕塑走在世界的红毯上,“人类单调沉闷的不朽”。只是,锦缎缠身、失去双臂的雕像,又何能拥抱近在咫尺的竖琴与地球呢?有很多地方还没有消化理解,例如黑天使,例如为何诗人自我塑像的瓦解(似乎)变成了杀害孩童(诗人?)的元凶,例如镜中世界的各个房间,例如五角星在片中形象与载体的变化。脑子有点笨!先锋派代表作,超现实的风格太强烈了,抛开技术手段不谈,如今看来依然非常惊艳。影片后半段政治隐喻较强,略显无趣,前半段观感非常好。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镜子,观察平行世界的锁孔,雪地里的谋杀,影像充满想象力,但似乎给观众留下的想象空间更多。让・科克托之后,世界上似乎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人,可以长时间活跃在诗歌,小说,评论,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并且大有作为的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