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剧情介绍

2017年,李一凡开始拍摄杀马特。他从深圳开始,在深圳、广州、中山、惠州、重庆、贵阳、黔东南州、黔西南州、毕节、安顺、昆明、大理、玉溪、曲靖,以及红河州,共计完成杀马特采访67个,网络采访11个。在拍摄期间,李一凡又从杀马特和其他工人手中,通过直接购买手机视频等方式,收 集了工厂流水线及工人生活录像915段。
  这是一次详实且残酷的调查梳理行动。五颜六色的头发下面,李一凡重新检讨了城乡关系里,关于社会底层工人的生存代价和权利困境的根源。当越来越多的杀马特消失在人们视线里,而曾经或依旧是流水线工人的他们,和今天仍然不断涌入城市的打工者一样,依然面临着实质上的权利不平等,依旧笼罩在制度性排斥的阴影里。
  杀马特音译自英语“smart”一词,泛指一种中国城市年轻工人中曾经风靡一时的亚文化潮流,以夸张而廉价的服饰、发型著称。艺术家、纪录片导演李一凡花费数年时间实地接触和研究“杀马特”群体,最终用访谈和工厂场景创作出一部长片,并在展览现场用数百部二手手机播放购买自工人自拍的生产场景。
  李一凡将展览视为一次让美术馆观众看到另外一个社群的机会,在长片中他借用年轻工人的陈述,描绘出杀马特形成的条件、变化,及如何在舆论暴力下走向式微。在项目中,他始终是以无知者的角色进入,随后逐渐发现杀马特的遭遇,来自于年轻工人的孤立处境和与城市主流生活之间的疏离,并把项目看作是对杀马特一词祛魅化的过程。这与他一贯的立场保持一致,即认为在中国的现状下,艺术创作应当基于对社会生活的直接体感,才能因现实本身的超越性,获得足够的创造力。

《杀马特我爱你》电影网友评论:

有些人,远远地看会觉得奇怪,觉得可笑,可是走近才会发现他们和我们一样,他们的特别是对自己的保护,是一种认同,也是一丝微弱的反抗,然而连这丝微弱的反抗都被镇压了。多理解,唯有理解……(今天在看的时候,舍友看到了屏幕上的画面,她大笑了起来,但在那一刻我却好想哭。我说我觉得好笑,她再看了一眼,又笑了起来。我突然好像能够感受到一点他们的无力——明明只想要一块不被打扰的地方,不需要认同,可还是会引来这么多的嘲笑,无论怎么挣扎也会被误解。身处其外是多么幸运,永远不需要理解身陷其中的人们,所以笑得肆无忌惮,然而他们也并没有错。只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

杀马特我爱你

之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这个群体,纪录片观看过程中,感觉他们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弗兰克斯坦”,渴望关爱,想被看见,寻找同类,有个女孩说,她如果拍婚纱照一定要拍一组杀马特的,我想的是她青春的回忆~那个8000多块被砍到29的小哥,我想要咒骂黑心老板,可是也觉得受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赚钱,还有让你拥有维护自己权益的底气,至少当你想维护的时候知道途径,另外富士康虽然也被诟病,但是比起这些黑心老板来说,真的是良心了~

杀马特我爱你

每帧画面都写着四个大字“身份认同”。整个片子都由当年杀马特狂热爱好者的自述组成,随着叙述展开越来越深入,呈现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对杀马特的嘲笑其实是一种舆论导致的污名化,强行截断了这些在底层挣扎之人唯一的依靠。只是审美不同犯不着赶尽杀绝,然而现在这样的事依然一遍遍在网络上重演。最后罗福兴说的话直击整个杀马特文化的本质:又玩不起车,只能玩玩头发。配合着镜头在富士康高大宿舍楼的仰视旋转,觉得愈发走不出去了。

杀马特我爱你

以前看过,今天在榜单刷到了,就进来留个评价吧。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的印象,鲜艳的头发,忙碌的厂房,路灯下疲倦的人,还有其中一位受访者手里快燃尽的烟蒂。我在东莞长大,家里有几座工厂,在零几年的时候我身边环绕着“杀马特”。哥哥带我去过其中一对没有结婚的夫妻家里,他们没住在员工宿舍里,租了个当地人的群租房的一间,房间不大,一间卧室和一个厕所,没有厨房。当时我去的时候,厕所里的电饭煲里剩的白粥,还温热着。

杀马特我爱你

工厂、城中村、理发店、溜冰场、公园、发型(身体)、QQ空间,这些收集来的空间影像都让我们更具身地感受到他们曾经的日常生活状态。最后1分5秒的四圈环绕仰拍,似乎揭示杀马特的“幽灵”在宿舍楼里游荡。“审美是一种元政治”,看这部片子,我开始与一种遥远的相似性共情——我何尝不是一个杀马特,甚至不如他们展现自己那般勇敢。

杀马特我爱你

他们不是杀马特,是Smart kids。抱着看另一个群体的想法,发现讲的全是我们自己的故事,自我认知,群体归属,关注需求,在现实苦难中的暂时抽离。他们可能是最人畜无害和单纯的一群孩子,面对吸血的资本工厂,贫困的家庭条件,出路在哪里?社会主流还是残忍的封杀异类,他们现在还活在社会的每个角落

杀马特我爱你

在看的过程中,深感自己的生活、消费建立在对多少人的剥削和压迫之上,甚至连自己的存在都是不道德的。对杀马特的嘲笑乃至打压都是这个世界慕强的一种表现,所有的恶意都倾泻到最弱势最无力反击的人身上,哪怕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所做的只是,保持了一个人生而为人的尊严与生命力。

第二人称访谈铺满全片,向每一个被访者做相同的提问,然后按时间排序平铺剪辑,一只讲述中国青年边缘群体的影片,却只配了英文字幕。创作动机不纯粹,这种东西也完全不能叫纪录片,土味摇滚混剪做的都比这个好。片名真他妈讽刺,没有察觉到爱,不喜欢没有诚意的电影,多一星给杀马特。

“杀马特”是那个时代遗留的产物但是不被人尊重和接受的他们不能改变别的(因为穷)所以他们只能对自己的头发动手可笑的是“杀马特”终究不会被理解和认同所以已没落将要消失 其背后的千千万万曾依靠“杀马特”活着的人也在消失如果此生有幸 希望能看到那场“杀马特的婚礼”

纪录片呈现那些鲜活个体,试图去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生长的环境和社会,这比探讨杀马特审美本身有意义的多。“好想我的头发像孔雀一样,带我飞过工厂的高墙”,人生而向往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今天的我们不还是被困在流水线上的工具人?

这个社会真的太缺乏包容了,以至于很多人时刻怀着消除异己的心理,对一个已满是伤痕的人,依旧毫不留情的讽刺、批判与嘲笑。再以多数人的名义,对少数群体的生活与尊严进行粗暴的碾压和践踏。杀马特的坚持与自我,比很多人都更像一个艺术家

看的时候甚至有些头晕,因为片中讲述的似乎是一个如此陌生、但又和我息息相关的世界,甚至如果没有他们,我所谓的体面生活也不会存在。而另一方面,在过劳的工作环境、精神世界的贫乏、生活空间的局限方面,我似乎又能与杀马特们共情。

极好的一个切入点,李一凡在一席演讲开始时说这部影片没有想象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些留守儿童进入工厂流水线工作的普通生活。可正是这些在他们自己看来的无聊困苦的普通生活才为我们打开一扇不一样的窗。

审美自己 是一切自由的起点 我们扼杀了他们 未来你们 也会把我们扼杀掉世间百态 在非主流时代展现的淋漓尽致 我这个年纪抓住了非主流的尾声 但不曾见识过它最辉煌的时候

流水化的生产记录的不仅是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有人的异化和自我丧失,杀马特是一种个性的流露,但也是一种自我被压榨之后,在底层释放的花火。

杀马特消失了,留守儿童,厂弟厂妹又成了精神小伙精神小妹。用一些无意义的事来对抗着青春,消耗着人生。或许?他们本可以过的更好。

每半小时须暂停喘气,太多可说,太过相关,不光是我们和我,更是你。写下所有联想,用未来一一回应,直面镜头,记录世界记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