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剧情介绍

故事是对在苏格兰岛上等待庇护的难民的一次另类观察。 它聚焦于一位背负重担背离祖国的年轻叙利亚音乐家奥马尔。

第73届戛纳电影节首次入围戛纳导演作品(提名) 第7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 最佳英国影片(提名)本·夏罗克 第4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发现奖(提名)

《边缘状态》电影网友评论:

补标。以苏格兰无边寂寥和苍茫景色衬出难民孤独与乡愁,以时优雅时凋敝的背景琴声为主角内心彷徨作注解。方形画幅+苍茫又精美如壁纸的外景,肖像画般的人物近景特写+油画质感的内景,印象派画风十足的人物站位和走位,共同构成了影片无比风格化的视听,确实有两位安德森导演的影子在。前半段在英式冷幽默的包裹下暗暗铺开叙事,虽有对难民问题担忧的直白表达,却在诙谐的氛围中消解,后半段几条线索开始回收,也顺势揭开主角的不堪过往。几人命运的不同走向,家庭的牵绊理解和故乡歌谣同唱,暴尸荒野的逃亡,母亲苦诉国家陷入战争但别让家里战火弥漫的衷肠,绵密如针直刺观众心上。最后变宽的画幅,如他豁然决心的自救及与自我的和解,并以结尾的演奏作结。新鸡入鸡圈的比喻与难民处境暗合,而明亮的结局似是出于某种考虑而不敢暗下去。四星半

边缘状态

3.5 典型性热门难民问题电影,但非典型性英国电影,乍一看特别特别北欧片,稀稀落落,冻得直哆嗦,丧丧的气息,热衷平移镜头,迷之尴尬的停顿,包含着无数孤独、无奈、苦涩的冷幽默,海边的路灯都孤零零地亮着,当然了因为是难民问题背景在苏格兰偏远寒冷的小岛也成立,接近于没有故事的状态,直至结尾奥马尔的庇护申请依然悬而未决,难民们的生活,有来自当地人的敌意,被当成潜在的犯罪分子,也有善意,小超市特意为男主进货(超少见的香料),学会一口苏格兰腔英语,日夜哭泣直至眼泪流尽,日夜思念故乡亲人无法也不可能归去,这种心情只有经历过离家之人才能体会;稍嫌中性、正面乃至偏温暖了些,毕竟对难民问题有点了解很容易知道更惨的情况;当地人说极光是挚爱之人的灵魂归来之说真是美丽又忧伤 @电博

边缘状态

85/100。#TIFF线上第五场#导演将环境与情感形成了一种又成呼应又有对比的状态。固定空镜头的反复叠加与人物之间平淡的交流让整部电影散发着一股冷意,但主人公作为难民身份的背景时时刻刻点醒着观众疲弱的神经,其抑或是与父母间的通话又或是与兄弟的“交流”让这种冰凉的氛围增添了浓厚的情感。本片绝大部分是中东逃难之人操着的怪异英语,因此没有字幕,但正是这种近乎让人发狂的陌生感恰恰调动起了观众的情绪。孤寂的小岛上的孤寂的人们,伴着孤寂的风声弹着孤寂的曲子。微火燃起的一片萧瑟里,每个离家千里的人都在心中哭泣,却只能任这漫天大雪埋葬一切,徒留下一个黯然神伤的背影逐渐远去。这是一曲写给他们的哀伤挽歌。 @2020-09-19 16:50:36

边缘状态

完成度颇高的作品。故事完整,情绪起伏,异域文化,英伦风景,隐喻通过摄影机的拍摄很自然地结合到故事中来,无孔不入的幽默,魔幻与现实主义的自然蒙太奇,最后的独奏也特别好听。如果说缺点,那也是因为要素过于丰富,及其是否必要存在这样的讨论,幽默会冲淡感情,最后一定程度上的圆满结局是否令主旨表现得不够深刻。电影的表达算是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的是难民的悲惨现实,暗的是关于人的选择。当一个人做出一个选择的时候,通常意味着他打破了现有的氤氲,使清气上升而浊气下沉。人所关注的是上升,恐惧的是下降,怀恋的是过去,但实际上三者都不单独地存在了,因此人在做出选择以后,要克服的是面对三种变化的三种情绪,使心魔得解。(必定是拜火教的阿富汗老兄让我这么想!)

边缘状态

扎实的现实根基,超越言语的共情,简单而由衷,淘气又悲伤,也是这辈子第一次,在画面比例改变的时候,不但不觉突兀或作践,而是翻涌的情绪倾盆而出。从嬉笑到泪目,移民文化课上有近几年最冷不防的十几秒,绞心得让人想到Beanpole里医院伤兵拍手迎接官员慰问的场景。其实也想过,如果失去所有,会不会觉得苏格兰只是一个苍白潮湿的牢笼,把眼前辽远的美看成是一种挑衅,自己悬在真空里,挥不动拳,迈不开步,丧失审美甚至生存的意志。Ben Sharrock走过叙利亚和阿尔及利亚的苦路,回家开了一扇守望的窗,也顺便解了我的惑。人无完人,但人还是人。top 3 2021

边缘状态

1. 难民故事已经很多,但这个故事中的幽默与悲伤交织在一起。观众不必第一时间进入道德的高地和情感的深渊,这仿佛让我第一次走进了难民者的内心世界。2. 声音设计很用心,由于本身处于荒岛,环境音被减弱,细节的声音被凸显,营造出一个边缘地带的质感。3. 那一把琴就是主人公的身份证,它联结着家族,联结着过去的记忆,联结着民族的文化。主人公也许会迷失,但那把琴将成为指南针。处在limbo的我突然也问自己,我的身份何以承载,比起主人公,我更是一个流浪者。

边缘状态

饱受战争困扰和威胁的民众历尽千辛万苦移民到另一个陌生的国度,原本憧憬向往着美好的生活,但是谁知道他们将面临的是歧视的摧残和生存的艰难,他们不得不需要更好的适应新的社会。导演在剧情的拿捏上做的非常精巧,配乐方面也非常契合影片的基调,全片不是一味的过度煽情或者开展道德批判,而是让观众真正体会移民者心灵深处那种无奈及隐忍。

乌德琴或许是除自身之外与家乡的唯一实体牵挂。从来就觉得西方国家接收难民只是门面装潢。我们把你们的国家宗教搞得四分五裂,没关系,我们接收难民,怎么说,够人道了吧?接收是接收了,可是接受呢?这永远不是个方法,是在掩盖和拖延,不愿面对真正的问题,只会造成更多的identity issue,伤害更多的人。

自从中东的颜色革命之后,欧洲出现了无数难民,于是便也出现了许多以难民为主角写实类型电影。这一部,地点在苏格兰的一个大西洋小岛上,几个难民的故事,其中那个叙利亚的音乐家,一直到电影最后才重新弹起他的琴,但依旧,还是在边缘状态。片中大量的当地荒凉、严酷的大自然景色描绘,与主人公的心情真的太契合了。

3.5。太工整的片子,构图跟冷幽默都十分罗伊安德森,讲究的环境声效跟着小岛天气而变化。小屋里的超现实设置与哥哥和解也与自己和解,埋葬完同伴,举办音乐会画幅从4比3扩展成1.35比1设计显得特别好学生。前半段挺享受的,小岛加难民很新鲜,后面超现实后缺点可看性。#sfm

各带口音的简单的英文国族和个体的边缘困境来自格拉斯哥的穆斯林装扮的大叔生嚼洋葱孤独播报的喜感和无奈好奇各国接纳移民的程序和现状感受到生活在遥远国度的人们的纯净信仰,把家园刻画在乌德琴面上真的很美

都在说这部电影中的难民题材并没有像其它影片一样讲的苦大仇深,虽然这部电影在叙事方式上轻松了很多,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看这些边缘人物的边缘状态,但是未来怎么去看待这些边缘,也是一个拭待解决的问题

孤寂的土地,海边、滩涂、草甸、空旷、湿冷,游走的人与琴、不断的家和国,冲突与融入,脆弱同坚韧。最后出现的极光和漆树粉很感动,画幅比例变化毫不违和。#sfm

苏格兰离岛的摄影构图,冷峻而深邃。难民们漫长的等待,孤独而无助。主人公拎着琴匣,四处游荡,终于在结尾一展厄乌徳琴的妙音。一部独具风格的影片。

苏格兰还是漂亮,这座没有获得该有的名分的小岛和不知道自己是否该有名分的人。独在异乡为异客,只有异客才懂的感觉。

伏笔真多,每一次对话都不是废话,每一个场景都不是废镜。边缘状态的最终状态:一个成功一个遣返一个冻死一个等待。

它依然要被看作白人世界内化出的一种视角,并成功规避掉了很多白人视角的不适和可疑之处。